Managed IT Services ASIA - China, HK, Singapore, Taiwan, Japan | Break Fix, Remote Support
  • _csp_work_weixin_qq_com_ca_cawcde1f68fe5cd8cf

马来西亚崛起:全球IT服务头部企业的降本增效新中心

22.09.25 12:37 AM jack.zhang

马来西亚崛起:全球IT服务头部企业的降本增效新中心

博迅深耕马来西亚7年


团队成长与市场机遇洞察2024年11月,我们与吉隆坡团队成员在Plaza Sentral楼下共赴中餐。此时,距离我们首次在马来西亚交付服务已过去7年——正是这支不断成长的团队,支撑起博迅在马来西亚本地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大量IT服务项目的交付。这一成果的背后,离不开马来西亚本土优质的人才教育体系与丰富的社会培养体系。

从市场基本面来看,马来西亚具备显著优势:其经济自由度指数达67.1,位列全球第44位;2025年名义GDP预计约为4373亿美元,全国人口3420万,其中华裔占比22.6%。更重要的是,在政府数字化蓝图(如MyDIGITAL)的推动下,马来西亚成功吸引谷歌、微软、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在赛城(Cyberjaya)与柔佛(Johor)布局投资。在数字基建领域,该国数据中心容量预计2025年将达1.26千兆瓦(MW),到2030年进一步增至2.53千兆瓦,复合年增长率(CAGR)高达15.01%,成为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。

基于此,我们特意撰写本文,旨在为大家梳理两个核心方向的清晰脉络:一是哪些行业的中国企业正在马来西亚积极布局投资;二是在马来西亚招募IT人才时或者使用IT服务商时,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有哪些。

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布局与产业聚焦


2016至2018年,中国连续三年成为马来西亚制造业最大投资来源国,投资领域高度集中且聚焦高价值产业,主要覆盖四大方向:电子电气(E&E)、机械设备(M&E)、化工、航空航天技术及医疗设备产业。据公开资料显示,多家中国龙头企业已落地布局,例如:三一重工、徐工集团(机械设备领域)、比亚迪、吉利汽车(汽车制造领域)、隆基绿能(新能源领域)、华为科技(电子电气领域)等。

从地理分布来看,中国企业的制造工厂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以下五大核心城市及区域,各区域产业定位明确:
  1. 槟城(Penang):作为马来西亚电子电气(E&E)产业核心区,拥有成熟的半导体与电子制造生态系统,是相关企业的重点选址地。
  2. 吉隆坡(Kuala Lumpur)及周边雪兰莪州(Selangor):吉隆坡作为首都与经济中心,叠加雪兰莪州(如巴生、沙阿兰)的区位优势,形成制造业与物流的枢纽,承接多元制造类投资。
  3. 关丹(Kuantan,Pahang):依托“马来西亚-中国关丹工业园区(MCKIP)”成为投资核心区,产业覆盖钢铁生产、轮胎制造、造纸、汽车零部件及食品加工。
  4. 居林(Kulim,Kedah):居林高科技园区(Kulim Hi-Tech Park)毗邻槟城,聚焦半导体与高端制造业,中国企业在此布局芯片组装、先进封装技术,以应对国际贸易限制。
  5. 柔佛州(Johor):尤其新山(Johor Bahru),凭借靠近新加坡的战略区位,吸引了大量制造业投资入驻。

聚焦马来西亚IT人才:那些关于语言与背景的认知


和马来西亚同事聊天时,我曾抛出一个疑问:“你祖籍福建,怎么会讲粤语呢?”她笑着解释:“我小时候在马来出生,小时候看香港TVB长大的,所以能听懂也能开口说,就是书面表达会比较吃力。”这个小插曲,恰好折射出马来西亚华人独特的语言环境。

从人口结构来看,马来西亚约22.4%的人口(约720万)为华人,其余主要为马来人及布米普特拉(约70.4%)、印度人(约6.5%)。其中华人大多源自福建、广东地区,聪慧且兼具勤奋好学的特质,是本地人才市场的重要力量。

而在语言与教育背景上,马来西亚有着鲜明的历史印记:1957年独立前,当地深受英国教育体系影响,不少学校以英语授课;独立后,政府虽推行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政策,但英语教学及部分课程结构仍保留英国体系的影子。这使得英语在马来西亚普及度极高,职场中绝大多数人才都能流利使用英语沟通,为IT领域的跨国协作与项目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马来西亚华人:中国出海企业中高管岗位的核心力量


马来西亚华人的聚居地与经济活跃区高度重合,主要集中在槟城、吉隆坡、雪兰莪、柔佛(新山)、马六甲及怡保等城市。这些地区不仅华文教育基础扎实,更沉淀了深厚的华人文化传统;东马(沙捞越、沙巴)华人比例虽较低,但古晋、亚庇仍有规模可观的华人社区。

对中国出海企业而言,布局马来西亚时,华人人才是实现本地运营的重要桥梁——语言沟通顺畅、商业理念易互通,大幅降低了企业的本土化成本。从职业分布来看,马来西亚华人多活跃于金融、信息技术、制造业、房地产等高薪领域,据马来西亚统计局(DOSM)及Salary Explorer等薪资平台数据参考,其薪资水平在各民族中处于领先地位(尽管华人内部薪资差异较大)。

尤其在制造业、物流、跨境电商、科技等中国出海重点行业,华人人才的优势更为凸显。凭借中、英、马来语的多语言能力,以及适配本地市场的教育背景与商业经验,马来西亚华人常成为中国企业管理本地团队的首选。据2024年ChaadHR报告等行业观察显示,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的工厂或分支机构中,约60%-70%的中高层管理岗位由华人或中国籍管理人员担任。

马来西亚ICT行业IT人才分布:区域、结构与华人优势


马来西亚IT行业在东南亚具备较强竞争力,核心聚集区集中在槟城、吉隆坡及雪兰莪等地的科技园区,例如槟城科技园、赛城(Cyberjaya),涵盖的IT支持与管理岗位包括技术支持工程师、系统管理员、IT项目经理、网络工程师、数据分析师等。

从行业规模来看,据马来西亚统计局(DOSM)2023年数据,信息通信技术(ICT)行业共雇佣约110万名员工,占全国总劳动力(约1600万)的6.9%,其中IT支持与管理岗位是ICT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在人才结构上,华人在ICT行业的占比显著高于其22.4%的全国人口比例,估计为35%-45%,这主要因华人更倾向于从事专业技术类岗位。而在对语言和专业技能要求更高的IT支持与管理岗位中,华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0%-50%——华人普遍具备的中、英双语能力(部分还掌握马来语)及扎实的技术背景,使其能更好适配这类岗位需求。

从区域分布看,槟城、吉隆坡、雪兰莪作为IT行业核心区,本身华人人口比例就较高(槟城43%-45%、吉隆坡40%-43%),因此这些地区IT支持与管理岗位的华人占比也相应处于高位。

马来西亚本地化IT服务提供商:华人与马来人主体的格局分布


在马来西亚本地IT服务市场中,华人与马来人经营的服务商构成两大核心力量,呈现出不同的规模特征与发展优势。
华人经营的IT服务商,整体占本地市场的30%-40%;而在槟城、吉隆坡等华人聚居且高技能产业集中的城市,这一比例可接近50%。这类服务商以中小企业为主,业务聚焦软件开发、网络安全、云服务等领域,凭借华人团队的多语言能力与技术教育背景,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
马来人经营的IT服务提供商,市场占比约40%-50%,略高于华人服务商。这一格局的形成,主要得益于马来西亚“布米普特拉政策”的支持——该政策鼓励马来人在商业及公共部门占据主导地位。据2024年马来西亚数字经济机构(MDEC)报告显示,布米普特拉企业在ICT行业的参与度约为45%,其中IT服务领域(如电信、数据中心、IT咨询)是其重点布局方向。

马来西亚IT服务提供商统计:基础服务领域分布


企业日常运营所需的基础IT服务,核心集中在两大板块:

1.桌面支持(Desktop Support):涵盖硬件维修、用户端技术支持、软件配置等,服务多由综合性IT服务商或专业外包公司提供。
2.网络支持(Network Support):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管理、路由器配置、VPN搭建、防火墙部署及网络安全服务,主要由专业IT服务商或电信相关企业承接。

在马来西亚本地市场,基础IT服务需求旺盛,据估算:

•本地IT服务商总量:约3000-4200家。
•提供桌面支持与网络支持的服务商占比:40%-50%,对应约1200-2100家,服务覆盖中小企业、政府及跨国企业客户。

细分到具体服务类型与运营主体,统计如下:

•桌面支持服务商:约1000-1500家
◦华人经营:400-750家
◦马来人经营:400-600家
◦跨国企业:50-100家

•网络支持服务商:约800-1200家
◦华人经营:320-600家
◦马来人经营:400-600家
◦跨国企业:50-80家

马来西亚IT服务交付的核心难点与应对思路


尽管马来西亚本地IT服务商数量充足,但在实际交付过程中,仍面临地理、语言、流程对接及财务支持四大核心痛点,需针对性破解。

一、地理局限性:跨区域服务响应难

马来西亚特殊的地理格局(西马南北狭长、东马与西马隔海相望),给全国性服务覆盖带来显著挑战。其国土总面积约330803平方公里,西马从泰国边境到新加坡南北长约800公里,东西最宽仅322公里;东马(沙巴、沙捞越)与西马需通过航空连接,如吉隆坡国际机场到市中心需45-60分钟车程,亚庇机场到市中心虽仅15分钟,但跨区域飞行+安检的门到门时长可达4-6小时。

这种地理特性导致:

•西马跨城市派单耗时久:从吉隆坡到槟城需4小时、到新山需3.5小时,若客户要求SLA内2-4小时修复,高峰期拥堵或11-3月雨季时更难实现。
•东马即时性服务缺失:跨区域需飞行,远超驻场服务的响应速度。

对全国性多分支客户(如连锁零售)而言,挑战尤为突出。可行的缓解方式包括布局区域分中心、强化远程支持工具、合作本地伙伴,但需平衡成本与驻场服务稳定性。

二、语言沟通障碍:成本与效率的平衡难

马来西亚IT服务从业者以华人、马来人、印度人为主,不同族群语言能力差异直接影响交付效率与成本:
•华人工程师:具备中、英双语能力,与中国出海企业沟通顺畅,但人力成本相对较高。
•马来人/印度人工程师:成本优势显著(尤其餐饮、零售等成本敏感行业),但多仅掌握英语或马来语,与中方团队沟通易出现障碍。

我们建议应对策略:对于出海的中资企业,可以考虑优先选择华人担任服务交付经理,逐步引入本地人才组建多语言混合团队,在保障沟通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。

三、流程规范对接:国内外标准融合难

2024年在新加坡和一个中资企业的ERP负责人吃饭,他们在马来西亚有生产基地。谈到两地文化的差异,她直摇头,说到中国的CIO要求马来本地工厂所有员工都用企业微信和OA, 在部署和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。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服务交付中心,本地工程师已形成成熟的流程规范意识,但与中国大陆企业对接时,常因工具与标准差异产生冲突:

•大陆企业多推行契合国内用户习惯的IT工具与流程。
•本地团队遵循国际化规范标准,二者在操作逻辑、管理模式上可能存在矛盾。

若完全照搬国内最佳实践,易导致本地化适配失败。建议以全球视角整合双方优势,剔除冗余环节、保留核心亮点,形成专属的国际化规范,为企业全球IT架构管理与服务交付奠定基础。

四、财务本地化支持:账期与资金链匹配难

中国大陆企业(尤其大型制造、互联网企业)普遍采用60天起、甚至90-120天的长账期支付IT服务费用,这对马来西亚本地服务商构成巨大财务压力:

•本地服务商以中小型企业(SMEs)为主,现金储备有限,难以支撑长时间资金周转。
•即便大型跨国IT服务商有更强财务能力,但本地化服务仍依赖区域型企业,其资金链脆弱性更高。

长账期还加剧服务商对客户付款能力的担忧,尤其面对新客户或缺乏合作历史的跨国客户时,担心延迟支付或违约的风险显著上升。

马来西亚IT服务:是否有可参考的成本基线?


马来西亚IT服务成本透明度较高,这与本地华人占比带来的沟通便利性有一定关联。若以EUC L1(终端用户计算一级支持) 岗位为参考案例,结合沟通响应速度、技术服务能力及交付质量等综合因素,其成本基线可大致划定为:

•按小时计费:35-45美金/小时
•按全职月薪计费:约2500美金/月

需注意的是,实际成本会因项目特殊性产生波动,例如工作地点(如驻场或远程)、语言能力要求(如需中英双语或多语言)、特殊技术技能(如特定软件操作、设备维护)、倒班或加班需求等,均可能导致最终成本上浮20%-30%。

马来西亚:亚太IT服务交付的优选地与全球方案前瞻


凭借显著的人才优势与对国际规范的熟练应用,马来西亚正成为国际IT服务商及客户优先选择的区域服务中心,在亚太地区的IT服务交付领域发挥引领作用。
不过,在布局全球IT服务支持时,需综合考量亚太地区不同城市的语言环境、文化差异、人工成本及时差特点——例如马来西亚、中国的大连与成都,以及印度等,均各有优势与适配场景。

如何将这些区域的资源高效组合,构建更优的全球IT服务支持中心解决方案?我们将在下一期内容中,为大家深入分析与分享。

—————//联络我们 | 了解更多出海业务//—————

作者:山见 | 全球IT服务供应链架构师
20+年跨国交付经验,服务100+国家、500+出海企业;主导搭建“需求定义-资源编排-合规交付”一体化平台,实现降本增效与交付周期缩短80%。聚焦全球新办公室IT建设、网络维护、运维支撑及跨境数据合规,将标准化、自动化、合规化融入交付流程,以分钟级响应助力企业将全球IT能力转化为增长动能。

免责声明
本文章由博迅(BROCENT)参考第三方资料撰写,仅代表本公司观点。文中引用的数据、事实或信息可能存在谬误或错误,博迅不对其准确性、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出任何保证。如发现任何不准确或错误之处,请联系作者以便及时修订。本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法律或其他专业建议,读者应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