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业开拓与文化自信:英国全球IT服务发展的双驱

英国IT外包:殖民遗产下的别样全球扩张路
印度IT外包的高光时刻自1990年代初加速,于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抵达巅峰,如今全球头部IT外包服务商多源自印度。鲜为人知的是,英国的管理型IT外包服务另辟蹊径,以独特模式在全球范围繁衍扩张。
2013年北京双子座的会面里,Jim刚落座就从公文包掏出一份打印整齐的客户服务报告,指着其中“伦敦某Hedge Fund中国分部服务响应报告”的数据说:“你们把这个首次响应解决率指标提升了8.6%,我们整个服务交付团队都好奇你们是怎么做到的。”彼时我们作为其本土授权服务商,已支撑着包括伦敦高端奢侈品零售集团中国区、英资背景保险公司在内的十余家客户——这些合作不仅客单价稳定在百万级,且每笔款项都能在服务验收后14个工作日内到账,这种“高信任度+高履约率”的合作,让我们对这份跨国业务始终心怀感激。
当我问出“为何放弃成熟的欧洲市场,来中国冒文化差异的风险”时,Jim的回答带着英国商人特有的务实:“英国ITO市场容量小,伦敦的IT服务利润率在持续下跌,说明本土存量市场没有增长,但是竞争加剧了;但中国高端的金融领域和高端零售企业愿意为‘7×24小时双语技术支持’支付更高的溢价。”一语道破ITO行业中有关成本管理、以及全球化的资源整合带来的全新溢价和持续提升的价值收益。而全球化更依赖于“殖民时代留下的‘本土化适配’经验,也成为其开拓新市场的底气。
事实上,英国IT服务提供商的全球化布局,并非仅由当代经济与技术因素驱动,更深深植根于其全球殖民历史。这段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,塑造了英国商业与生俱来的开拓精神(entrepreneurial spirit)与文化自信(cultural confidence)。在后殖民时代,这些特质转化为“先摸清当地规则、再定制服务方案”的扩张逻辑,成为推动英国IT行业跳出本土市场、迈向全球的重要力量。
1. 商业开拓精神:从殖民贸易到IT全球交付的延续
- 英国殖民历史的核心是商业驱动的扩张主义,将企业视为帝国建设的工具。 这培养了一种“开拓精神”,强调冒险、资源获取和市场主导:英国企业不满足本土局限,而是寻求全球机会,这种精神并非单纯掠夺,而是融合创新与企业化管理,推动工业革命和全球经济整合。
- 在当代IT服务全球化中,这种开拓精神直接体现。英国IT提供商面对本土市场饱和(约550万企业客户和6950万人口),转向全球交付模式,如远程外包和云服务,以“征服”新兴市场。 这类似于殖民时代的企业家通过贸易公司开拓新大陆:现代IT公司利用数字技术扩展到亚洲、非洲和拉美,这些地区许多曾是英国殖民地,历史网络(如共同语言和法律体系)降低进入门槛。 例如,英国Fintech和软件企业通过全球扩张实现收入多元化,动机在于突破本土资源约束(如有限的IT工程师数量,约465,000-500,000人),转向全球人才池和市场机会,这种冒险主义源于殖民时代的企业家文化。
2. 文化自信:殖民遗产塑造的全球商业优越感
- 英国殖民主义不仅带来经济扩张,还植入了一种文化自信,即相信英国制度、文化和创新的优越性。这种自信源于帝国的“文明使命”叙事,将殖民正当化为传播“进步”的过程。 后殖民时代,这种自信转化为软实力:英语作为全球商业语言、英国法律体系的影响,以及对“英国模式”的自豪感。这在Brexit后尤为明显,英国外政策仍受帝国遗产影响,寻求全球重定位。
- 在IT服务全球化中,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英国技术领导力的信念。英国IT公司自信地出口服务,视其为“现代文明”的延续,IT全球化可能重现殖民动态,如通过数据和数字基础设施控制新兴市场。 然而,它也驱动创新:英国IT提供商相信本土高技能劳动力(尽管数量有限)能领导全球数字化转型,源于帝国时代积累的文化资本。
总体而言,英国IT服务全球化的背后,是商业开拓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双重驱动。这使全球化扩张成为“本能”,帮助IT行业超越本土限制。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,英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,辅以制造业、建筑业和农业等行业。很多知名企业如伦敦证券交易所、巴克莱银行等;传统零售(如Tesco);科技和电信行业(如BT、Vodafone)贡献约6-7%,罗尔斯-罗伊斯(引擎制造)、BAE Systems(国防装备)是全球领导者。制药与化工:阿斯利康、葛兰素史克(GSK)等,贡献显著。食品与饮料:如联合利华,出口和内需均强。2023年总GDP(2023)约2.4-2.5万亿英镑(名义GDP)。
行业占比:
○ 服务业:~79%
○ 制造业:~10%
○ 建筑业:~6%
○ 能源与采矿:~2-3%
○ 农业:~0.6%
英国本土ITO市场现状分析
基于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英国本土市场企业客户数量(潜在客户基数)、国家人口数量、IT服务企业数量(以ITO/IT外包和软件服务为代表)以及IT工程师数量,这些指标揭示了英国IT行业本土市场的局限性和竞争压力,进一步强化了提供商走向全球发展的动机。以下结合最新数据进行分析,这些数据反映了2025年的市场动态。总体而言,英国IT服务提供商的全球扩张不仅是机会导向,更是本土饱和和资源优化驱动的结果。
结合英国本土市场企业客户数量(约5.5-5.6百万家企业,其中中小企业(SMEs)占比超过99%,大型企业仅约8,250家)、国家人口数量(约69.5百万)、ITO/IT服务企业数量(软件开发等核心IT服务企业约28,000-30,000家)和IT工程师数量(约465,000-500,000名软件开发者和IT工程师),可以更深入地剖析这些提供商走向全球发展的原因和动机。这些数据突显了本土市场的结构性限制,推动企业寻求海外机遇以实现可持续增长。以下从市场饱和、资源约束和战略机遇角度进行分析。
1. 本土市场饱和与客户基数有限
英国拥有约550万家私营企业,其中中小企业(SMEs)占比超过99%,这些企业构成了IT服务的主要潜在客户群。 然而,以6950万的总人口为基础,本土市场规模相对较小——人均企业密度约为0.08家/人,这意味着IT服务需求虽强劲,但增长空间受人口和经济规模制约。 例如,2024-2025年间,企业注册数量虽创纪录达到563万,但新增增速仅3%,显示本土扩张已趋于饱和。 这促使IT提供商转向全球交付模式,如通过云计算和远程服务进入新兴市场(如亚洲或非洲),以触达数亿潜在客户,从而多元化收入来源并缓解本土竞争压力。
2. IT服务企业竞争激烈与本土资源不足
英国IT服务企业数量众多,仅软件开发领域就有约28,234家企业,整体IT服务市场(包括咨询、实施和外包)预计2025年收入达113-152亿美元。 这一密度意味着本土市场内部竞争白热化,许多企业难以在有限的客户池中脱颖而出。同时,IT工程师总量仅约465,000-500,000人(其中软件开发者占比显著),相对于总人口的比例不足0.7%,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。 这导致人才短缺和成本上升——预计到2025年,科技职位空缺达705,000个。 动机在于通过全球发展(如离岸外包或设立海外分支)利用更廉价的国际人才池,降低运营成本,并将本土高技能工程师专注于高价值创新,从而提升全球竞争力。
3. 战略机遇与风险分散
这些数据反映出英国IT行业的本土基础强劲(高密度企业和工程师支持创新),但依赖单一市场风险高——例如,经济波动或政策变化(如Brexit后遗症)可能影响5.5百万企业的数字化投资。 全球扩张成为必要策略:企业可以杠杆本土优势(如伦敦的金融科技生态)进入更大市场,实现收入倍增。 此外,人口和企业规模的限制放大了对国际客户需求的响应动机——许多英国企业客户已全球化,IT提供商需提供跨国服务以保留忠诚度。同时,全球交付(如AI和云技术支持的无边界模式)允许这些提供商绕过本土人才瓶颈,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张。
总体而言,这些因素强化了全球发展的必然性:本土市场虽活跃,但规模和资源有限,无法支撑长期高速增长。IT提供商通过国际化不仅能分散风险,还能放大本土优势,实现从本土服务向全球领导者的转型。
英马印联动:全球ITO领域的跨区域多极协作
无论你在任一国家的某个高端连锁运动品牌零售店消费,或者在在高端零售、生物制造与金融等核心行业工作,许多人未曾留意到,背后活跃着大批源自英国的高端IT服务提供商——他们深耕亚洲、拉丁美洲及北美市场,以对高质量服务交付的执着,和对专业服务协议管理的精准运筹,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力量。
英国以6950万人口的市场体量,早早通过全球化路线突破本土容量局限,深度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,在高端IT服务领域占据独特优势。而在亚洲,人口3420万的马来西亚与14.6亿人口的印度,正凭借优质IT人才储备与完善教育体系,共同崛起为区域IT服务中心,成为专业服务的重要聚合地。其中,马来西亚尤为突出——其稳定的电力供应与成熟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,使其在该领域强势确立了亚洲IDC的领先地位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英国ITO领域的专业玩家与马来西亚以及印度的头部服务商已形成深度合作:前者输出全球化服务经验与协议管理能力,后者贡献区域基础设施与本地人才资源,双方通过优势互补,实现了跨区域IT服务基建与全球人才资源池的深度整合,构建起独特的协同发展模式。
—————//联络我们 | 了解更多出海业务//—————
作者:山见 | 全球IT服务供应链架构师
20+年跨国交付经验,服务100+国家、500+出海企业;主导搭建“需求定义-资源编排-合规交付”一体化平台,实现降本增效与交付周期缩短80%。聚焦全球新办公室IT建设、网络维护、运维支撑及跨境数据合规,将标准化、自动化、合规化融入交付流程,以分钟级响应助力企业将全球IT能力转化为增长动能。
免责声明
本文章由博迅(BROCENT)参考第三方资料撰写,仅代表本公司观点。文中引用的数据、事实或信息可能存在谬误或错误,博迅不对其准确性、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出任何保证。如发现任何不准确或错误之处,请联系作者以便及时修订。本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法律或其他专业建议,读者应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。